主讲人:XXXXXXXX时间:2023.XXXXXX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前言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保障。而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铸牢。回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可知,把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断发展的,是各种纽带、民族要素汇集而成的历史合力。目录CONTENT自成一体的地理空间01“大一统”的政治文化传统02相互依赖的经济生活03互相吸纳的人口联系04互鉴融通的中华文化05自成一体的地理空间第一部分中华民族的家园位于亚洲东部,四周的山脉、高原、原始森林、草原、戈壁、海洋等皆为天然屏障,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独立的地理单元。内部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复杂多样,构成一个生物多样、资源丰富、自成一体的生态空间。这样的地理、生态空间为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实现交融汇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自然框架”。自成一体的地理空间任何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都有具体的地理空间。不同地域物产的多样性、差异性使不同民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相互依赖的自然分工,持续进行着广泛的接触。因此,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及发展中,我国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并且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开辟区域间的交通路线,形成了支脉丰富、内联外通、绵延千年的交通网络。“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京杭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