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调查研究为了更好推动和指导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早在2017年2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应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责任,发挥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2021年7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双减”政策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提出了纲领性、原则性要求。同时指出,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思路、机制和举措,摸索出符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精准化”课后服务模式[1]。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第四小学(以下称林东四小)作为较早实施课后服务的学校,本着“课程式推进,立体化实施”的总体实施策略,经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小学精准化课后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1精心筹划,科学管理,构筑小学课后服务保障体系为保证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实施,林东四小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讨、领会政策精神,建立规章制度、完善服务体系,精心筹措谋划、科学组织管理,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体系)[2]。学校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围绕课后服务进行广泛调研,吸收各方意见,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学校成立“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制定出台了《林东第四小学关于落实“双减”政策,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