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凝聚社会力量共建应急保障体系在现代动态风险的社会背景下,我们面临各类新挑战甚至受到极限施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随着我国应急管理进入“全灾种、大应急”时代,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应急保障协同体系是大势所趋。当前,全球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我国新一轮本土疫情自3月以来持续发展,呈现出破坏性大、复杂性强、防控难度高等特征,波及多个中心城市,甚至特大、超大城市。这既是对单个城市防控体系的一次大考,也是在极限压力下应急保障体系的一次演练,对于我们未来应对各类危机和做好应急保障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看韧性城市构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并从主体适应性的角度来阐释导致系统复杂性的根源,强调主体应具有智敏感知和主动效应的能力,形成有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的“活性”,能够自动调整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以及与其他相关主体随机进行交互作用、达成有效合作。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理想的城市应急保障体系应做到:可持续、不可逆;适应广泛存在和应景因需;可“应变”、可“预变”;实现“管总”“总成”;能够广泛应用技术手段等。简而言之,城市应急保障,除了储备实物,还要储备能力,提高准备度。然而,现实中一些城市应急保障问题往往就集中于此,存在三个“不良”,即人的不良行为、物的不良状态和制度的不良结构,从而暴露出储备空间布局不合理、流通难保证、信息不通畅、运力难统筹、质量无保障、预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