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与经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作出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是其中的标志性成就。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远历史意义,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并从中提炼珍贵启示,对于构建以诠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为核心要义的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思想与事件的紧密互动,有着鲜活的理论阐释价值。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能够称之为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是那些影响极其深远、极不寻常、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非凡业绩”;“只有那些能够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的成就,才能称之为历史性成就”。置于宏观的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均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一)在中华文明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小康”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距今2500多年前的《诗经·大雅·民劳》提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百姓的立场看,这里的“小康”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守望和憧憬,寄托了人们对一种美好生活形态的理想追求,可理解为小康生活。成书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则描述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