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文学”与主体意识的张扬站在今天,重新回眸1990年代的文学创作,虽然不能像宗白华盛赞魏晋是一个“华光四闪”的时代,但我们至少也可以用“活力四射”来形容。文人下海,文稿拍卖,自由撰稿人涌现,盗版作品开始泛滥;新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写作,个人化写作,大历史散文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口语化写作,此起彼伏;一方面是人文精神大讨论,“城头大战二王旗”,另一方面是个人化写作兴起,“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并由此引发了卫慧、棉棉的“身体写作”,以及诗歌界的“盘峰论战”。一切坚固的东西都摇摇欲坠,一切共识性的观念都变得四分五裂。但最终,它毕竟留下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白鹿原》《九月寓言》《长恨歌》《羊的门》《丰乳肥臀》《文化苦旅》《废都》《马桥词典》等一批至今仍让人不断解读的作品。当然,我形容它是一个“活力四射”的年代,主要不是因为文学创作上的众声喧哗,而是作家审美潜能的强劲爆发。表面上看,1990年代确实显得有些骚动而无序,但是这种无序的骚动,恰恰体现了1980年代那些带有集体意味的作家主体精神的溃散,也表明当代作家主体意识开始进入以个体为中心的时代。无论我们是用“民间化”来概括,还是以“个人化”来描述,都隐含了个体意识的自我张扬,尽管其中也同样存在局部的一些集体化倾向(如“新现实主义冲击波”等),但以个体意志为核心的整体格局已然形成,并直接影响了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一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那个时代作家的主体意识。作家的主体意识越突出,个体意志越明确,其自身的艺术潜能就会获得越自由的伸展,创作也会进入更具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