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标志着中小学学业负担治理步入历史新阶段。“双减”政策期望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升学校教育质量、重塑教育教学生态。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中小学课后服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双减”政策出台至今,中小学在提升课后服务有效性和探索课后服务新模式等方面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诸多实践误识与价值偏倚。检视“双减”背景下中小學课后服务的现实问题,澄明课后服务的政策意蕴,探索其超越路径,对于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一)萌芽与初创期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萌芽与初创期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以《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为代表的“减负”文件,要求中小学将放学时间提前;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也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1]。中小学生放学与家长下班产生时间差,“孩子无处去、家长看护难”的“三点半难题”由此产生。为满足家长需求,解决中小学生放学后“看护难”的问题,部分中小学校始设“晚托班”,主要承担监管与看护职责,这成为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早期形态[2]。在托管需求逐步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功利化倾向加剧,以及社会资本的强力介入下,“晚托班”逐步衍生出“学业补习班”“课外兴趣班”“艺术培训班”等额外收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