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历史积淀与现实基础制度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意识形态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还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未来前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稳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化建设步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重大命题,开启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崭新篇章。《决定》还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主体、指导思想、中间环节构建了具体制度与相关机制,凸显了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共识、发挥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这三点在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用科学理论教育和引导无产阶级,列宁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重点阐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结合形成了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来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谁来领导、通过怎样的中间环节来领导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一)马克思、恩格斯极为重视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无产阶级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树立并捍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和引导无产阶级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