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应着力避免被误读“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力度之大,措施之果断,联动之顺畅,效果之明显,远超之前的想象。它使教育的重心重新回归学校体系,使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得到减轻,使分数崇拜的痼疾得到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双减”政策的一些认识需要进一步廓清,以便使这些政策能够更加健康持续地推进。一、各方面对“双减”政策实施效果赞誉有加,但“观望”的心态依然明显,更有“弯道超车”的想法以往多次“减负”最后的结果都不了了之,这次社会各方面发现“确实是动真格的”。大半年下来,各界对此多表示肯定和满意,但也有一些家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表示先“观望”一下再作结论,你学校先“减”但我家里这边还是要“加”,不能“松懈”“轻慢”,更有部分家长想趁着别人“双减”的机会让自己的孩子突进一下。鉴于此,一方面需要持续、严厉、规范地整治校外学科类培训,特别是更隐蔽的“地下”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坚定地将政策执行下去,不能有半点的松懈或动摇,否则将前功尽弃。同时,需要加强对考试改革的研究,做到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制度与选拔人才的考试招生制度两套制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以高质量的命题导向引导甚至驱动“双减”政策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双减”的本质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不要负担,要防止对“双基”的忽视,对质量的冲击警惕“双减”中教育的“钟摆思维”,我们很多时候容易陷入一反左就右、一反右就左的极端,面对“双减”,似乎就是不要负担,不要考试。“双减”的要求是“四减四增”:“减”的是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增”的是对教师的要求;“减”的是学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