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叙事医学”与“医患生命共同体”建构一、叙事医学的人文内涵2001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院内科医生丽塔·卡伦在《内科学年报》上发表“叙事医学:形式、功能和伦理”一文,首先提出“叙事医学”(NarrativeMedicine)——从叙事的角度,讲述疾病治疗的故事这一概念。同年10月又在《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叙事医学:共情、反思、职业和信任的模型”一文,对“叙事医学”有如下定义:叙事医学在于建构临床医生的叙事能力,它是一种吸收、解释、回应故事和其他人类摆脱困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提升对患者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信任关系),并促使其就自我行为进行反思[1]。“叙事医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医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更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感情,培养高超的倾听技巧以及从隐喻和潜台词中发现隐藏信息的能力,从而更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因此,“叙事医学”要求医生不要忘记医治对象作为“人”的属性,设身处地地体验患者的境遇,从而缓解医患关系紧张,提高治疗效果。为了“提升医学生观照、倾听、诉说疾病的‘叙事能力’”,丽塔·卡伦还具体提出了“从自传、现象学、心理分析、创伤研究、美学等训练出发”的方法[2]。具体而言,叙事医学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三焦点”和“三要素”。“三焦点”为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人类的情感(特别是负面情感);“三要素”为关注、再现、归属。其中,关注即关注病人的故事,再现即医生反思、再现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归属即由于关注和再现,医生与病人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病人家属之间产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