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提升策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激发全民族化创新创造活力,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息网络化迅猛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几大变革催生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愈严峻的现实挑战和困境,意识形态工作任重而道远。一、“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场域1992年,史蒂夫特西齐(SteveTesich)在《美国》杂志上首次提出“后真相”(Post-truthera)一词,用以讽刺美国政府在海湾战争中使用操纵媒体愚昧大的低劣手段。从构词上分析,“post-”直译意思为“在之后”,但在政治新闻领域语境中,“后真相”形容的是一种␌成见在前,真相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的畸形舆论生态。2006年,在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这两大政治事件中,社交媒体平台以工业化流水线模式生产、传播、散步大量误导性新闻,通过点赞、分享等病毒式传播方式掩盖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事实真相。␌后真相”一词的使用量激增,成为2006年度热词。为此,伦敦大学教授威廉戴维斯(WilliamDavis)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中正式提出人类进入“后真相”时代。(P9)他认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视若珍宝的“真相”逐渐失去了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通过对事实进行重新“包装”,隐蔽地设置观点性而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