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法理学”课程育人功能与教改实践研究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同年7月,国务院进一步明确“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心—语文创素?材—库:https://www.xinyuwenchuang.cn/。!公众号:笔杆子星域。整理.汇总。。”[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3]。我们可以看到,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法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理論研讨与实践分析。以张文显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法理学》[4]为例,全书分为六编三十二章,其中前三编(总计十五章)偏重理论研讨,包括法的概念与要素、法的起源与发展、法的形式与效力、法的权利和义务等;后三编(总计十七章)偏重实践分析,主要包括法的实施与程序、法的作用与价值、法的秩序与效率、法与社会不同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新时代的法学教育而言,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实践能力突出的法学人才是“法理学”课程教研改革的目标。因此,本文从“互联网+”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就“法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教改实践展开讨论。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法理学”课程“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