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其一,动员劳工,唤醒无产阶级团结意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深刻地彰显了全国亿万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团结力量。在五四运动中,来自工人的支持和声援力量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李大钊在中国工人运动中清晰地看到广大劳工的团结,敏锐地洞察到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工人阶级的力量觉醒。面对工人罢工的决心和毅力,为了鼓舞工人坚持斗争到底,李大钊强调“集体团结力量”[11]以及“团结心和坚韧力”[11]69,认为“依靠团结的力量”可以“增添巨大的鼓舞力量”[11]70,从而赢得同资本家进行斗争的比较优势。李大钊提议要“培养出维护团结的精神”[11]71,以团结的精神和团结的力量推进工人的抗议活动与维权行动。后来,伴随着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持续高涨,“五一万岁”“劳工万岁”“共产主义万岁”[12]的口号不约而同地喊出了“劳工团结”的现实需要,广大劳工的团结意识日益得到激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积极组织共产党员进行社会动员,牢牢扎根在劳工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充分利用为劳工开办的夜校讲解和普及文化知识,并在劳工这一群体中广泛开展以爱国和团结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劳工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和唤起劳工的主体意识,努力争取和促成劳工的团结。在广泛动员劳工开展斗争和进行维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唤醒了无产阶级的集体观念和团结意识。由于劳工的团结,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日益得到扩大,广大劳工也有了可以依靠的“主心骨”。其二,武装农民,壮大革命力量捍卫团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