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与“现代化”话语的互动融合对于中国“现代化”话语的学理分析一般涉及三种阐释路径:一是对“现代化”话语的演进路径进行历时性梳理,如李福岩概述了中國“现代化”话语体系朝向切实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各阶段现实问题演进的历史过程①,刘洪森、李昊天从概念史的视角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内涵的演进②,陈冬冬、齐卫平对不同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话语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③,等等。二是就“现代化”话语的建构与发展作出论证,如罗中桓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构应遵循系统化、科学化、大众化与国际化的路径④,罗永宽、齐娟辨析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与发展的理论、历史、实践与文化逻辑⑤,等等。三是对不同语境下“现代化”话语的转换进行对比,如齐卫平关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从执政能力到治国理政能力的话语转换⑥,颜英概述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⑦,等等。既有研究鲜有将“现代化”与“革命”话语置于同一个分析框架之内,并就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情境中互动与互构的历史进程进行学理阐释。笔者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营构的制度情境中,“现代化”和“革命”话语形成了互动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从外在于彼此发展为互相赋予彼此价值与意义。党在对“现代化”与“革命”进行言说和叙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化”话语的内涵与价值,使“现代化”话语获得了“小康社会”“共同富裕”“和谐社会”“自我革命”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与体现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具化形态,也表征着党在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