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文化自信视域下法治文化认同的现实境遇与实现进路摘要:法治文化认同为增进文化自信营造现实感知空间,文化自信对主体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着更基本、更持久的作用,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内生性价值体认。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论,当前我国法治文化认同存在法治话语西化、法治精神文化缺失、社会主体制度认同与观念认同断裂等困境。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实际,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话语权威,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传承文化根脉,重构新的中华法系;培育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关键词:文化自信;法治文化认同;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中华法系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过程中突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神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实践三个层面的统一,“是指溶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法治精神、法律行为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1]社会主体对基于自身法治实践而生的法治文化认同感对国家法治建设尤为重要。法治文化認同作为主体对法治文化中的精神理念、良好的制度规范、法治行为方式等的共识,所表达的是社会成员对法治的一种赞许态度和确认行为。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支撑,以文化自信驱动法治文化认同,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法治文化认同机制,使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并不断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理念,提升其认同度。一、文化自信与法治文化认同的内在互动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主体心态,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对自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