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阐述了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大德,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更是实现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精神源泉。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对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着深的历史文化渊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就发展出一系列富于包容性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诸如“德载物”♘的修养之道、“因睦以合族”的治家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兼听则明”的治国之道,以及“协和万邦”“修德来远”的民族、国家间交往之道。这些思想及其包容性内涵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之中。中华文明包容特性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物质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背景。东亚大陆特别是中原地区面积辽阔而内部相对通达的地理特征,为早期人群的迁徙和交往创造了便利。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对稳定秩序、分工合作的需求,农耕与游牧两大体系长期共存、互补互嵌的特征,都有利于各族群间建立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认同,并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合作共生。在社会文化层面,中国自古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发展出“伦理本位”的文化特征,对内造就了仁爱、宽和、协调、有序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模式,对外形成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