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思想研究文化遗产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一般可从存在形式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习惯上狭义的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略称,物质文化遗产,即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或遗迹[1]。世界上将其分为文物(狭义)、建筑群、遗址三大类。本文研究的范围亦是狭义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习近平始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工作,以高屋建瓴之势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思想体系。一、习近平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一)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将其纳入政绩。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文化遗产事业的基础。习近平一直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提出“保护文物不力愧对后人”。为推动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习近平起用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研究的贾大山为文物局局长,使正定县的隆兴寺、天宁寺等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完善的修复。[2]1991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做出了暂缓拆迁林觉民故居的批示,并指示相关部门尽快修缮林觉民故居,开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2000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针对省文化厅关于万寿岩遗址的汇报指出:“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现的珍贵文物资源,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的利益而爆破,保证配合省文化厅做好洞穴遗址的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3]他要求三明市政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