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格局而成为区域乃至全国商业中心,并显现出与中国传统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形态与社会、经济、文化特性,因此倍受海内外城市史研究者的青睐。其中尤以美国汉学家罗威廉的研究最为典型,其对18—19世纪汉口的商业与社区的研究,在冲击—反应、中国传统城市功能结构以及公共领域与公民社会等三个方面颠覆了西方学界对传统中国的认知,并提出即使没有近代开埠和西方的冲击,汉口也能缓慢地发展到近代社会的大胆假设,从而构筑起新的对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关键词:罗威廉;汉口;冲击与反应;内在理路汉口起源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明万历四十年,汉口人口仅8515人,经过明末清初的发展,至清代中叶已发展成为“人烟数十里,行户数千家,典铺数十重,船舶数千万”的大城市。“1465年,因湖北省汉水下游的航路改变而产生了名曰汉口的小市,1497年升格为镇,此后常设为镇。19世纪初发展成为拥有100万人口、控制由两湖的全部、江西、河南、陕西的各一部分组成的商业圈——长江中游大地区——的中枢首府;而且成长为集地区首府、大城市、地方城市三重商圈的交易功能于一体,各种功能兼而备之的商业中心”。①地方志书如是描绘清初汉口繁华盛况:“往来要道,居民填溢,商贾辐辏,为楚中第一繁盛处”。②“上至硚口,下至接官厅计一十五里,五方之人杂居,灶突重沓,嘈杂喧呶之声,夜分未靖。其外滨江,舳舻相引,数十里帆樯林立,舟中为市,盖十府一州商贾所需于外部之物,无不取给于汉镇,而外部所需于湖北者,如山陕需武昌之茶,苏湖仰荆襄之米,桐油墨烟下资江浙,杉木烟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