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数字劳动异化的出场逻辑、在场表征与回归理路摘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推动了数字劳动的诞生,作为一种新型劳动范式,数字劳动的异化样态并未根除且更易隐藏。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复杂社会剥削实质的揭示,从源头上廓清马克思视野中劳动异化的真相及其在数字时代的转向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大量着墨于异化劳动的经济事实和理论超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的“非人”状态、物的“治人”弊端。在私有制占主导的西方经济体制中,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的施加使数字劳动仍突出表现为数字劳动主体与数字产品、数字生产、人的类本质及主体间的异化形态。而异化的克服必须从社会历史运动中寻找理路,将共产主义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向,在重构数字生产关系和解放数字生产力、回归技术反哺和人本逻辑、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中推动数字劳动的解放和人的本质的复归。关键词:数字劳动;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习近平指出,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的方兴未艾,一种新兴的劳动范式——数字劳动也应运而生。数字劳动于DallasWalkerSmythe的“受众劳动”[1]1-27中初见雏形,国外数字劳动研究的代表人物ChristianFuchs将“受众劳动”延伸至“数字劳动”的批判议题[2],数字劳动异化由此便成为国内学术界较为关注的话题。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基于“产消合一”“弹性雇佣”的逻辑链条、身为“数字劳工”“数字零工”的劳动主体以及对“非物质劳动”“无偿劳动”的占有形式等成为学界研究的热词并构成了数字资本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