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社会学自从由西方引入之日起,就面临着主体性危机和本土化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是几代中国社会学人的梦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作为一门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认识社会的方式方法决定着社会学的知识生产方式,并直接关系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成效。加快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着力提升中国社会学的方法自觉。中国社会学的方法危机与方法自觉经过百余年发展,尤其是恢复重建以来4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成为我国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并提出了小城镇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社会互构论、社会建设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但总体上看,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尚未建构起来,突出表现为我们在研究中所运用的理论框架、概念工具、研究方法等大都来自西方,与中国自身实践存在隔膜。这导致中国社会学面临双重“失语”危机:一方面是在世界社会学领域中“失语”,即在国际学术界缺乏话语权和平等对话能力。另一方面是面对中国现实时“失语”,即缺乏对巨大时代变革和伟大创新实践的理论概括能力和前瞻引领能力。中国社会学的诞生主要来源于对西方社会学的知识移植。费孝通晚年曾回忆,在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课堂上,不仅所有的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来自西方,就连“有人用中国语言讲西方社会思想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事”,因为“要用中国语言来表达西方的概念,比起用中国衣料制造西式服装还要困难百倍”。后来,在诸多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