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慎独君子人格的修行之道慎独是儒家修身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传统道德修养都以慎独为中心。在儒家思想里,君子是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慎独是“入德之方”。《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成为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只有做到慎独的人,才会是君子。什么是慎独?通常意义上,慎独就是“不为冥冥惰行”,即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小心谨慎,自觉遵守道德,而不为非、越轨,做到表里内外如一。在今天复杂的环境下,为政者以慎独作为修身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经过慎独的严峻考验,才谈得上具有真正的道德修养。戒惧知畏以外警强制遵礼守德人的善念或恶念,都生之于心,存之于内,并不外显出来,因此外界诸如法律、舆论等的监督往往并不起作用。但对君子而言,还有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令他们警醒的,诚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历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没错,头上的神明和心中的道德律,正是君子慎独的内在约束。北宋名臣赵抃有“铁面御史”之称,他清廉自律,曾留下了“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的佳话。赵抃非常重视修养之功,《宋稗类钞》曾记载他的一件趣事:任成都知州时,有一天宴会上,赵抃看到一个歌伎头戴一枝杏花,格外俏丽,不觉心动,于是开玩笑说:“髻上杏花真有幸。”那个歌伎亦很有才情,随口应道:“枝头梅子岂无媒?”到了晚上,歌伎美丽的身姿仍萦绕在赵抃的脑海,令他念念难忘,于是便吩咐值宿的老兵说:“你去把白天那个戴杏花的歌伎给我叫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