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破解偏远山区农村“空心化”难题的思考——以衡阳市祁东县马杜桥乡为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偏远山区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人走屋空”,由此导致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文化、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整体“空心化”,进而陷入发展主体缺位、资源要素闲置、经济发展乏力、供给服务不足、乡风乡俗式微的发展困境,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农村“空心化”现象是城镇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但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起点、切入点和重难点所在。乡村所处区域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空心化”程度不一,治理路径也不一。马杜桥乡属于偏远山区乡镇,山多地少,非农产业不发达,仍以传统种养农业为主,农村“空心化”率较高。近几年来,在脱贫攻坚政策作用下,大量财政资金进入,大幅提升了马杜桥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贫穷落后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工作实践和下村走访过程中,笔者发现马杜桥乡农村“空心化”现象依旧突出。究其原因,扶贫的短时大量“输血”使“空心乡村”发展迅速,但乡村自身未能产生足够的发展动力,发展困局依然未能破解。针对马杜桥乡这类地理位置远离城区、“空心化”率较高的偏远型山区乡村,着眼“人、地、钱”三要素,还是要从乡村自有的闲置土地资源入手,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引导下,以激活沉睡的土地要素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