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出了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从2005年起,常州市中小学就开始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一、公民意识教育的两个发展阶段十七年来,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培育公民意识”的联校德育校本课程阶段(2005—2014年)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大多是隐性的,没有一个清晰的体系,在教学上以知识教学为主,缺乏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将公民意识提炼出四个核心理念:民主意识、公共精神、社会参与、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梳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初步构建出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框架,并积极探索公民意识教育实施策略,开发了联校德育校本课程。联校德育校本课程以模拟听证会、模拟联合国、学生义工联盟为主要活动载体。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反复比较、不断改进每个项目的实施流程,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实施模式。同时,我们积极发展项目学校,使项目学校由最初的17所发展到120多所,参与学生发展到近5万人。(二)“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阶段(2015—2022年)联校德育校本课程,虽然源自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更接近于由学科衍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思想政治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