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践反思2017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规范课后延时服务的政策文件,并于2021年秋季开学在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实践尝试。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后延时服务的根本价值取向,如何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价值与规范性是迫切需要强化研究支撑的重要命题。学校“单减”政策出台之后,各地学校普遍压缩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却客观推涨了校外培训。而且由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过度炒作和“剧场效应”的群体效应依赖,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卷入了无尽的校外培训浪潮,加之校际不均衡引发的择校热,极大地加剧了教育资源占有不均问题,也在较大程度上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所以,学校“单减”不但没有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反而加重了学生与家长的负担,在一定意义上加重了教育不公平现象。中小学校有义务向家庭、社会提供公益性、普惠性教育服务,其课后延时服务理应合理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机制,发挥服务社会职能,为家庭解决辅导作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减轻因家长学历低无力辅导孩子的担忧,营造纯洁的社会教育环境。同时,通过课后延时服务提升中小学校的教育服务能力,并遏制校外培训机构的学科培训,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够在加强教育自身服务能力的过程中促进教育公平。课后延时服务的根本意旨在于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探索一种既能保证学业成绩稳步提升,又能致力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实践模式。通过课后延时服务目标、内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