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共同富裕的原创性价值与世界性意义贫穷是千年顽疾,是文明进步的绊脚石,也是世界各国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在生产力落后的历史阶段,贫穷难以避免;但在生产力十分发达的今天,全球尚有十数亿人口处于绝对贫穷状态。人类如何才能实现人人丰衣足食的“大同社会”?古今中外的种种方案与尝试,都未能真正圆梦。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擘画并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蓝图,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和全体人民共同期盼,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魅力,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原创性理论与实践。一、共同富裕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摆脱自然压迫、阶级压迫与精神压迫的斗争史,也是一部人类追求“共同富裕”美好愿景的奋斗史。虽然古代并未出现“共同富裕”这个词,但中外圣贤的思想里蕴涵着丰富的“共同富裕”观念。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欧文的“新和谐公社”等构想或探索,都有着深的共同富裕意蕴。♘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大同社会”构想,也包含着消除贫困、追求共同富裕的意蕴。春秋时期《诗经·大雅·民劳》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中国古代最早蕴涵“共同富裕”思想的论述。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富民思想。管仲的“甚富不可使,甚贫不知耻”“富能夺,贫能予”“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等治国理念,老子的“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哲思,晏子的“权有无,均贫富”的忠言,以及孔子的“大同”“小康”社会理念,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