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重在创新,贵在超越——访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杜书瀛一、吃“百家饭”,“拜三辈学者为师”杜老师,您好!您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活跃在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您坚持谈文论艺,始终笔耕不辍,为学界奉献了上千万字的学术成果,是对中国文艺学和美学作出卓越贡献的资深专家。我一直希望自己有机会向您这个学术界公认的“劳模”取经。说来也巧,前些天《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的朋友问我可否对您做一个专访,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杂志社的朋友和我的想法差不多,想请您谈谈您的治学经历和经验,谈谈您的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情况。谢谢艾斌!也请代我谢谢《中国文艺评论》编辑部的同志。你所说的“卓越贡献”,谈不上,我只是文艺理论和美学领域的一个普通学者,对于青年来说,我只是一块铺路石子。不过,还算尽职而已。我很乐意和朋友们交流一些学术研究心得。您的很多情况文艺学圈子内的朋友都比较熟悉,但我还是想听您说说,您是怎样走进文艺学、美学这个研究领域的?您的学术研究主要受哪些人的影响?我是1964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读研究生的,那时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我的导师是蔡仪先生,算起来都快60年了。入学后不久,“文革”就开始了。令人心痛的是,我生命中的黄金时段,整整被“文革”耽误了十个年头。对于学者来说,二三十岁时的十载青春年华该有多么宝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直到1978年底才开始发表学术论文。那时,我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蔡仪先生创办的《美学论丛》上。当年蔡老点名叫我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