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三重逻辑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以下简称为“生命线”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诸多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的地位和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从历史、理论、价值三重逻辑深刻把握“生命线”原理的科学内涵,有利于加强与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引领方向、凝心聚力、保驾护航,助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好新长征路。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历史逻辑历史逻辑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生命线”原理的基本前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生命线”论断的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生命线”经验的推广、改革开放时期“生命线”原理的深化及新时代“生命线”原理的创新,“生命线”原理成为内涵更加深刻、内容更加丰富的科学命题和学科原理。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原理的生成。1932年7月21日,《中央给中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信》中首次作出了“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2]的重要论断。1934年2月,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江西瑞金召开,红军总政治部在会上从服务、保证、结合三个方面阐述了“生命线”原则的科学内涵。随后,时任党和军队负责人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