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旁议时至今日,国家多个有关重要文件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提出了明确目标、具体要求及实施办法。总体来看,时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关注颇多、论述颇丰,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少♘年儿童教育这一社会广泛关注话题的认识和理解。本文拟从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研习者的视角,根据自身体验与理解,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发表一点陋见。一、目标须明确中国自古就重视教育,对教育有着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不可胜数的教学实践案例。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是一向看重‘人文精神’的。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把教育看得比中国更重。中国任何一源学术思想,莫不以教育哲学为其最高的核心。中国任何一学者,几乎全是个教育家。尤其是儒家,尤其是孔子。……孔子和儒家,是最看重‘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的。他们创造了中国社会里‘士君子’的教育。”[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其目标很明确,就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之问题,在此,我们提出培养“少年君子”的目标。“君子”这一概念,原本就属于儒家人格理想,具有广泛的社会美誉度和文化认同感,使人更容易在目标方向上产生聚焦效应。那么,具体该如何理解新时代的“君子”,并朝着这一方向来塑造我们的少年儿童呢?《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妨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理解“君子”。我们认为,“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的三位一体,仁、智、勇兼备者方可为君子。(一)仁者关乎本色,与品德有关按照儒家的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