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治理理论的本质及其实现逻辑[摘要]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与管理的新理念,治理理论备受推崇。目前,主流学界对治理理论的界定,突出其多元协商及网络参与。这诚然提出了治理与传统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异,但不能解释治理与传统管理的根本区别。治理理论与传统管理理念的一个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打破了重点与非重点、主要与次要的格式化模式,改变了科层制格局的等级恒定法则。在治理之下,任何部分都可能发挥对整体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因此,治理理论要真正取代传统管理,重点之一在于能够构建参与者共同的价值认同。在具有共同价值认同之下,各个部分才可能低成本地进行协商和参与,实现真正的治理。[关键词]治理理论;公共管理;价值认同;社會中心论;政府主导论;网络参与论;科层制一、问题的提出治理理论①(governancetheory)是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公共管理学科下颇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作为对国家(政府)、市场失灵的反思以及全球合作共治、新地区主义等现实的回应,治理理论自其诞生之日便强烈冲击了传统管理理念,被视为认识及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并迅速确立起自己的主要思想意涵(如主体多元协商、责任模糊互渗),得到相关研究者的基本认同,成为国际学术界最为前沿的一门“显学”。随着主流学界赋予“governance”以更丰富和宏观的理论意图,治理理论开始涉及地方(local)、社会(society)、次国家(sub-national)、国家(national)、全球(global)等诸多论域[1],成为一个包含不同意蕴,乃至可以映射任何事物的“流行词汇”[2]。治理理论表面认同的背后蕴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