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论新时代中国文学高峰的创构—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一、文学高峰:理论探讨与表现形态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作家的创作弱化了对现实的敏感度,失去了内在的骨力和张力,淡化了人民性传统与大众化走向,这样的文学,最终失去的是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由此导致的一个文学现象,就是“有高原”而“缺高峰”。自习近平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讲话发表以来(以下称“系列讲话”),文学高峰作为“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就目前已有的成果来看,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领域出发,围绕“如何缔造文学高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这些意见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文学高峰”精神的认识。《人民日报》在2017年推出的“高峰之鉴”栏目,从借鉴的视角讨论文学高峰,已发表葛晓音的《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2017年11月10日)、莫砺锋的《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2017年11月17日)、黄天骥的《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从汤显祖“意趣神色”论谈起》(2017年11月24日)、程正民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高峰的启示》(2017年12月12日)、郭宏安的《十九世纪法国文学高峰的启示》(2017年12月15日),以及较早的谢尔·埃斯普马克的《文学高峰何以可能》(2015年5月19日)、较晚的陈晓明的《文学高峰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