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砥柱天地间——谈坚持人民至上首都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东侧,一处红色地标熠熠生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这里巍然矗立。展览馆西侧广场上,耸立着五组雕塑。一面火红的《旗帜》,代表着方向;四组汉白玉雕塑,分别命名为《信仰》《伟业》《攻坚》和《追梦》,展现着百年来党和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奋勇前进的奋斗历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六个坚持”,集中概括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中,“坚持人民至上”置于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真正彻底的理论一定是人民的理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一、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外出考察来到陕西延安,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这是对我们党人民情怀的坚定宣示,照见的是党的性质宗旨,诠释的是党的使命担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源于马克思的人民观。1835年秋,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写了一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短文。在文章最后,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