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场域与实现路径[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受理念、制度、政策、历史、现实场域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面临不同理念碰撞、法制教育缺位、政策执行偏差、资源利用与经验借鉴不深入、教育体系未形成的实践困境。为使其深入人心、接地气,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问题意识中增强历史文化资源、经验借鉴整合能力,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并加大保障力度,实现教育和谐发展。[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域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历史的重大进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辉煌成就背后,受传统发展观、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人类中心主义影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不断升级,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主要障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系统研究了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没有专门论述生态问题,他们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但他们的理论中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1](P9),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它为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我国基本国情,正面回应了社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