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粮食安全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摘要]粮食安全作为公共产品,既有正外部性又有负外部性。伴随我国粮食“十二”连增,出现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民收入提升缓慢,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农业空心化等负外部性问题。根本上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途径是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五常市通过持续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内化外部性,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创收能力,是保障粮食长期安全的关键。[关键词]粮食安全;外部性;农业经营体制;农村土地确权;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物联网一、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自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供需总体形势由趋紧转向趋松。但在城镇化发展,人口持续增加,粮食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结构升级的新形势下,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日益显现。库存大、进口增、成本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用历史理性来审视粮食生产发展历程和当前的粮食供需形势就会发现,中国并未真正摆脱粮食安全的威胁,只是短期内将粮食安全总量问题外化为生态问题、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目前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资源承载压力大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基本条件是保证粮食基本自给,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自给最基本的约束因子,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在于保护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4](P333-354)。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代价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日益严重。后备土地资源匮乏,城镇化推进又势必会占用部分耕地,加强生态建设要求部分耕地退出农业生产,粮食播种面积进一步减少。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