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地区化现象透视2022年5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在访问东京期间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首批的13个参与方是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7个东盟国家,但明确不包括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针对性和将经济问题安全化的政治色彩。如果联想到过去几年间的一些全球事态,比如“英国脱欧”尘埃落定、立陶宛宣布退出“17+1”合作机制、美国终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而重订“美墨加协定”、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并搁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牵头打造“四国机制”等,我们不难观察到,不仅欧洲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浮现的“去一体化”已从想象变为现实,而且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地区化问题也俨然走到了前台,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加以警惕的新现象。透析这种逆地区化现象,需要正确认识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地区化和地区主义现象,特别需要正确理解地区化与全球化的关系,破除相关认识误区。地区化和地区主义虽然是两个概念,但其所指对象基本相同,只不过地区化侧重于实践进程,而地区主义侧重于思想观念,它们所指向的都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各种超越民族国家疆界之上而限于一定地理区域范围的合作、一体化和治理等活动。地区化成为潮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那时起到新世纪初,受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影响,欧洲和欧洲之外各个地区都出现了组建地区性合作组织或类似机制的浪潮。比如,欧洲共同体升级成欧洲联盟,非洲统一组织升级为非洲联盟,北美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亚太国家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欧亚国家成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拉美国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