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宣传工作】“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深层次的问题“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宣传工作者没能针对性地完成“视角切换”,造成人们在真实感受宣传意图时,缺乏沉浸式体验和情节式过程,进而令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陷入“自我感动”式宣传闭环。这里面既有宣传形式设计上的问题,也有宣传工作者能力上的问题。熟悉公文体例的人应该都明白一个基本的体制常识:信息、简报这类公文体例,总是会千方百计地强调本单位本部门为了预期效果而付出的努力。之所以这样写的目的也十分简单,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向上级部门、上级单位呈现工作取得的成果,以赢得在更高层级更大范围推广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详细论述来获得决策层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来为自己下步工作开展赢得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这种写法并不适合以群众为目标人群的主题宣传,这是因为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并不太关心职责部门、主管单位做了多少工作,而是在乎自己在其中感受到多少有兴趣、并且能够让自己受益的东西。也就是说,“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尽心努力”这类自我肯定式讲述并不能激发受众的兴趣,相反还会因为浪费读者时间成本而产生“阅读抵触”,这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人一看标题和开头就失去继续阅读兴趣的一大原因。另外,在公文折子的写作惯性下,信息、简报这类体例常常会在标题上下足功夫,尽可能地用一些体现工作的标题来赢得决策参阅者的注意,诸如XX单位多措并举加强XX工作、XX部门“以点带面”持续提升XX工作能力此类,与群众视角显得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题宣传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谁写谁看,写谁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