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村干部是乡村治理的“排头兵”,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为此,有必要明晰新时代村干部群体的角色特征,探讨村干部群体新特征对乡村治理提出的要求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村干部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群体也发生了许多显著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村干部年龄结构的合理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村干部群体的年龄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进入新时代,村干部群体年龄结构总体上进一步合理化。如地处鄂西南边陲的湖北省宣恩县2017年以来累计调整64名村主职干部,全县村主职干部平均年龄从换届时53.6岁下降到46.8岁。调整后的村(社区)主职干部年龄主要集中在41—50岁,共119人,占比41.9%,40岁以下46人,占比16.2%,村干部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虽然这只是中西部地区一个县的村干部的年龄结构,但还是可以看出全国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与合理化的趋势。村干部任职动机的多样性。村干部的行为动机受其角色多元性与特殊性所影响,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村委会的组成人员,还是大学生村官和驻村干部,其任职行为动机都是多样化的。笔者把村干部的动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自利动机的村干部,第二类是完全利他动机的村干部,第三类是混合动机的村干部。在现实生活中,第一类动机的村干部的任职动机以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主,其行为完全由有利于自身而非公共利益所驱动。在本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