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靓“凤城河”文化亟需破解四个问题海陵区副区长汤荣祥泰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一轴一核三极三城”新格局,明确要求海陵重点实施老城更新,精心做靓“凤城河”文化核,打造集萃人文、承载记忆、寄托乡愁的文化古城。海陵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借鉴苏州、成都等地先进做法,聚焦文化名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快海陵城市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深入研究,努力探索一条名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小尺度、渐进式”推进的治理新路。*心语文创素材库:+https://www.xinyuwenchuang.cn/。公众号:笔杆子星(域[。整理汇]总。古郡名区,文脉悠长2013年,泰州以海陵老城区为主体,创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泰州6个街区入选首批“省历史文化街区”,其中4个位于海陵城区,分别是城中历史文化街区、涵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五巷—涵西历史文化街区、渔行水村历史文化街区,街区保护面积43公顷,现存25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一)传统风貌保存完整。古城泰州(现海陵区)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美誉,拥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为临淮郡下属的海陵县。东晋海陵县曾升格为郡。隋唐年间曾称海阳县、吴陵县。南宋(1127年)开挖护城河后,泰州城基本奠定了“水城一体、街河并行、主干道十字相交、街巷排列有序”的古城格局。老城区内至今仍井然有序地保存着小街小巷,明清坊巷格局依稀可辨。自2008年开始,泰州市陆续组织编制了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4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目前,五巷—涵西街区(稻河古街区)和钟楼巷历史风貌区已完成基础改造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