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一要求也体现在相关的立法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强调,“立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要求”。在立法领域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党内法规层面,还体现在中央和地方立法层面;不仅体现在立法内容上,还体现在立法过程中。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宪法关于民族工作的规定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民族工作的行政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的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要求在这些立法中已有体现,这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所形成的法治经验与制度优势。在中央立法层面,主要体现为原则性规定。我国现行宪法的序言部分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里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正是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目标。今年新修订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在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职权的规定中,均增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定,这是对宪法精神的进一步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对自治机关、上级国家机关、各民族干部与群众等不同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职责提出了相应要求。在刑法具体条文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则体现为对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