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回顾与展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提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建设路径。民心相通作为“五通”之一,一直被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十三五”时期,我国积极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举办“欢乐春节”“美丽中国”“天涯共此时”等系列主题活动,吸引海外民众广泛参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但这一时期,“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仍存在发展短板。为力破发展薄弱环节,“十四五”时期,需要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交流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品牌形象建设,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理念,科技赋能,增强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并借势国际平台,线下活动与新媒体平台齐发力,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质量服务队伍[1]。“十三五”时期,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策沟通日益深入,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交流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系列品牌活动持续开展。同时,我国各省(区、市)“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工作呈现出新趋势: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推动文化活化展示;文化和旅游项目科技赋能明显;打造各国青少年交流的研学产品。(一)国际共识持续扩大,合作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在国家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下,“十三五”时期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共识持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达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构建了点、线、面层层递进的空间格局。文化和旅游部指导陕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