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对中国来说,荒漠化防治在生态安全、区域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不懈努力,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了“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为代表的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有效控制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荒漠化防治实践中,中国走出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国路子”,贡献了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地中的1/4,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贡献。然而,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荒漠化防治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中,初步治理和中等治理占比高,尽管植被盖度得到大幅提高,但治理区生态系统尚处在恢复初期,结构和功能低而不稳,在人为活动和气候因素叠加影响下,极易反复,不确定性很大。近年来,大量沙区植被退化、固定沙丘活化现象的发生,说明荒漠化防治还有许多路要走。中国目前还有一部分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保护利用不当,很可能会发展成荒漠化土地。中国荒漠和荒漠化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除部分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外,应充分重视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作用,不应一味地追求高森林覆盖率。东部沙区应以恢复灌木和草本为主的半荒漠草原、草原植被或疏林草原为主要目标,西部沙区应以半荒漠和荒漠植被为恢复目标。在生态系统恢复方式上,应以封育保护、人工促进生态修复为主,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大规模的扰动。在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