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早在2014年5月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之中。在2021年8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同时也是使我国各族人民更加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强烈的事业。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首次写入宪法,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社会纵向的进步;不断增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的是中国社会横向的凝聚。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社会纵向的发展既可能伴随横向的凝聚,也可能伴随横向的离散。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纵向进步与横向凝聚齐头并进、互相促进的民族复兴。历史经验证明,中华民族有着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自觉,意味着人心凝聚从量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