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产教融合模式比较研究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高地,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来源。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使命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利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规模,这需要通过产业来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因此,高校职能的履行必然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与具体行业部门的交流。我国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中已有体现,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但仍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空间。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历史演绎,但政策层面的布局在近些年才渐渐形成体系。2010年,教育部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2015年以来,一系列促进高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文件密集出台。产教融合改革从“试水期”逐渐进入“深水区”,已然成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高校和企业在发展理念上存在差异。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首先,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根本目标不同,高校的根本职能在于人才培养,而在市场经济中,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目标。目标的差异使校企双方在对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上产生一定差异。其次,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收益划分很难清楚界定,难以平衡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双方共同的最大利益可能是短期的,缺乏长久坚持的动力和基础。最后,校企合作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