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让我们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篇章,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语出《中庸》第三十章,原文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也就是说,万物共同生长而互不妨害,各种行为准则能同时进行而互不矛盾,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能够使万物敦♘纯朴,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基点就是万物竞相生长,但彼此之间并不妨害,天、地、万物各有其道,“三才之道,天地人也”,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三者遵循着内在生成和实现原则,天和地之道承担的是生成,人之道承担的是实现。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其所对应的是天人之道的内涵,即天道为万物有生之本,人为天道之体现。《周易》则提出了天道、人道的会通,“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这一思想到庄子时进一步丰富为“天地心语[文创素材库:https://www.xinyuwenchuang.cn/。公众号:;笔杆子星域。'整理=汇总。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其从万物的本源出发,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存在,人与自然同一、统一,天是自然之天,人是自然之人,“人与天一也。”这些论述就给后世思想家提供了认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全新思路,即包括天地在内的自然万物各有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