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葆本色“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有三个历史场景格外引人注意。2012年11月1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外记者齐聚一堂。临近中午时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会场,面对中外记者,他郑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年10月25日,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2年10月23日,又是在同样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三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都在强调“人民”,铿锵有力的话语,彰显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和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开创历史伟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1920年2月,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迁移上海。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约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筹建党的组织,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现了这段历史,李大钊问:“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陈独秀看着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的难民,满含热泪地说:“我为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