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技术创新贫富分化效应的理论验证与实践启示[摘要]本文综合运用“阶级对立性”、“贫富分化必然性”、“创造性破坏”、开放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偏向型和通用型技术进步效应等多学科理论,系统阐释技术创新贫富分化效应的内在逻辑,并对相关例外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为验证效应提供多元的理论支撑。同时,基于经典理论分析,相关研究也形成实践启示,强调技术创新内生地偏向于高技能劳动者,相对于资本来说并非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真正能够消除技术创新贫富分化效应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劳动者必须做好“干中学”,降低可替代性。[关键词]技术创新贫富分化内在逻辑理论验证实践启示一、引言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Solow)创立了索洛模型[1],将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第一次用现代经济理论模型验证了技术进步对长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20世纪8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兴起,技术进步被内生化,强调其对持续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贡献。而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其正向经济效应逐渐被公认,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对外竞争的关键。但是,技术创新也是一把“双刃剑”。2013年,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TylerCowen)在其全球畅销书《平均时代的终结》(《AVERAGEISOVER》)中提出美国中产阶级正逐渐“消亡”的问题,并强调“技术和机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比国际竞争和全球贸易要大的多”[2]。技术创新能扩大贫富分化,技术进步成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根源之一[3]。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关于技术创新贫富分化效应的研究或相关研究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