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为何七易落脚点1934年10月,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至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没有打算要作太远的长途跋涉,但在转移途中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中央红军先后七次改变落脚点,终于在第八次时选中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初把湘鄂西作为落脚点1934年春,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日益严峻。广昌失守后,红军从内线打破国民党“围剿”的希望彻底破灭。面对国民党军步步逼近中央苏区腹地,博古、李德一筹莫展。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并报请共产国际批准。在获得共产国际同意后,中央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筹划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事宜。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8.6万余人从江西于都开始撤离中央苏区。中央红军第一次选择的落脚点是湘鄂西。当时,“三人团”之所以选择前往湘鄂西落脚,主要原因是:去湘鄂西有红二、六军团接应,并且路途并不十分遥远;湘鄂西位于四省之交,山高林密,便于开展游击战争;此前派出的红六军团向湘西探路成功;等等。出发前,向湘鄂西转移的计划是秘密的,只有“三人团”和极少数几个人知道,就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也不知道。当中央红军向湘鄂西转移时,蒋介石集结近20万大军在湖南洪江、芷江,贵州松桃、铜仁、石阡一带设置了四道封锁线,其中湘江天险为第四道。为强渡湘江,红军各军团浴血奋战,损失惨重。烈士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致当地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