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当前我国社会心理特征及治理方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疫情防控的战略性胜利。目前全球范围内疫情还在持续,新型变异病毒时有出现,全球抗疫形势仍然严峻。梳理总结疫情对我国民众的心理影响,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为国际社会应对疫情提供中国智慧。一是心理健康更受重视。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国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事件。非典疫情使人们开始关注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健康问题,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始了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研究和社会实践,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了我国突发事件后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研究疫情防控工作的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这是我国首次将心理干预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疫情暴发初期,民众普遍存在恐慌、焦虑等消极情绪体验,社会信任、经济信心、消費行为等也受到影响,催生出一些非理性行为。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大部分人适应了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顺利度过居家隔离、复工复产复学等阶段,重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生活平衡,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很难适应这些过程,甚至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和专业干预。后疫情时代,受影响不同的群体及其心理需要日益分化,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需要心理干预,疫情期间利益受损的群体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和心理诉求,也需要及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