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国家治理中的社区定位及衰落[摘要]社区是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基石,是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社区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是社会公德的主要来源,是实现民主的最佳场域,是弥补和平衡科层体系的有效途径。而最近二三十年中国社区的衰落,导致了一系列的治理难题:引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大幅上升,导致了社会公德水平的下降、民主的困境和科层体系的失衡。可以说,社区兴,则国家治理易;社区衰,则国家治理难。如何重建社区,筑牢执政根基,实现长治久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关键词]国家治理;社区;社会稳定;社会公德;基层民主;科层体系“社区”①一词是舶来品,但是中国的社区实践却伴随着历史兴衰一直存在。在古代,人们聚居生活形成的村落共同体就是自然形成的社区。古人有句话叫“郡县治则天下安”。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政治中,国家政权机构一般只延伸到县一级,是所谓“国权不下县”②。既然国权不下县,是怎么做到郡县治的呢?主要依靠的是一个个基层社区的自治。尤其是宋代以后宗族社区的发展和完善,使其具有强大的治理能力,人们遇到的各种矛盾和不公正大多可以在自己的宗族社区中得到解决,基本无需去找政府(县衙)。于是,传统的官僚体系得以以极低的行政成本维系其政治统治。新中国建立后,依靠血缘和宗族形成的自然社区被当作“封建主义”打倒,却通过共产党组织,在农村的生产队和大队中,在城市的单位中,将广大人民组织起来,建立了新的、更为强大的社区。但是,过高的“集体化”程度、过于强调“公”而抑制“私”,泯灭了上千年的小农传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