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讲稿】全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中的现代犬儒主义倾向及其消解策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意识形态不是抽象地蛰居于具体事物之外,相反,现实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展现的大舞台,网络信息生态的治理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相比主流文化,亚文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与丰富的媒介内容碰撞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形成“参与文化”的新样式,为文化繁荣增添了活力。在此背景下,以下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亚文化的现代犬儒主义弊端是否会消解主流文化的共享价值作用?王冠脱冕之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圈该如何共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出分析和研究。一、历史发展:犬儒主义在青年亚文化中的现代嬗变(一)现代犬儒主义的内涵意蕴早期的犬儒主义是一门找寻自我、追求真理、敢于反抗的哲学。犬儒主义者敢于撕开伪善的面具,不畏世俗的眼光,蔑视权威,愤世嫉俗,有着严重的“道德洁癖”,衣食简陋而灵魂坦荡。然而,在后来的演变中,由于缺少特定的道德标准,犬儒主义者发出了何谓“高尚”、何谓“下贱”的疑问,最终掉进无可无不可的漩涡,“玩世不恭”成为其标签。现代犬儒主义不是古典犬儒主义的继承,而是古典犬儒主义的异化。二者在内涵上有一定的相似点,最早在古希腊的文本中,衣着简陋、愤世嫉俗、不重物质是犬儒主义者的标签,他们从骨子里对社会的世俗充满质疑,反对一切违背自然的道德规范、物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