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要坚持实事求是今年3月,许多网民被一则“古代中国的榫卯技术,已被韩国以大木匠的名义成功申遗”的传言给激怒了。且不说韩国申请的只是以其两处重要建筑为代表的修缮和营造技艺,和中国20XX年成功申遗的包含一整套木结构建筑建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不在一个水平上,单单这阵热度,一时间又让关于中国古建筑以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的自豪感广为流传。文化越自信,传播越深入。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文化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过度神话,所谓中国古建筑不用钉子,其实是一种基于“中国古建筑以榫卯结构为主要技术”和“榫卯结构往往不用一颗钉子”这两个知识点脑补出来的错误认知。事实是,中国传统古建筑既以榫卯为主要技术,也大量使用钉子——包括铁钉、竹钉和普通木钉。只要读过唐代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便不难了解这一点。杜牧在赋中描述他想象中的阿房宫,有这样一段文字:“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栗粒。”——那阿房宫,承重的柱子比耕地的农夫还多;架梁的椽子比纺织的女子还多;闪闪发光的钉帽,比仓库里粮食的颗数还多。“钉头磷磷”四字,意味着在唐代人的认知里,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是要大量使用钉子的。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也有一卷是专门谈如何“用钉”的,里面有数十种钉子的用法。1956年专家修缮故宫西北角楼时,对原建筑进行了调查研究,便发现,“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