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时态——读《散文的时态》之悟近日读屏,读到作家周晓枫的文章《散文的时态》。这是一篇文学理论方面的佳作,曾被选用作为202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科目阅读理解题的阅读材料。饶有兴趣地读罢心语+文`创素材库:https://www.xinyuwenchuang.cn/。公众`号:笔杆子星域。整理汇总。此文,我忽然想到,能不能就公文的时态也做些探讨,写上一篇文章呢?我从事公文写作已有32年,对公文的时态,属于“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从来没有认真琢磨过。然而,即便是后知后觉,也总比不知不觉、糊里糊涂要好。就此专门研究一番,想来不仅对自己继续走好文路有好处,对读者也会有启迪。诚如周晓枫所说,“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说只是昨天、去年、此时此刻、三个月以后等等这样的时间副词标注,之后并无词形和句型的变化”。对汉语表达的这个特点,周晓枫抓得很准。但她没有谈到的是,对于不同时态,可以用不同的时间副词作标注,这一点英语、汉语并没有区别,区别在于英语往往通过词形、句型的变化加以呈现和区分,汉语则常常使用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意和区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属于殊途同归,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但我觉得汉语的表达方式因时态而产生的变化相对较少,因而更显简约。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写完了这篇文章(过去完成时)。我正/在抓紧起草这篇文章(现在进行时)。我将/打算/计划就此写一篇文章心语文创素材库]:https://www.xinyuwenchuang.cn/。公众号:笔杆?子星域—。整理汇总。(将来时)。这三句话,分别对应着三种时态,其中都没有时间副词,但由于各自包含有标志性...